科学 | 全部课程 ↓ |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2.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感受“从条件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意识,习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入题(5分钟左右)
1.自主读题,感知题意。
齐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讨论,并指定小组准备全班汇报,并做一定指导。
|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一个小组汇报,学生提问,互相补充,理解题意。
1)题中有两个条件。
2)求两个问题。
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依次类推。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全班汇报,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三个问题的答案,尤其是最后一个。
补充问题: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个条件,你马上能求出一个什么问题?
二、自学解题。(10分钟左右)
1.独立探索
教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准备全班交流。
预设:列举、列式等。
2.全班交流
分析收集的各种方法。
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拨与总结。
3.回顾
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帮助提炼方法,总结经验。
如:读清题意,从条件开始想,可以列式可以列举。
三、基本练习(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72页第1题。
(1)先出示左图,再出示右图。
(2)先出示前两个条件,再出示第三个条件。
点拨:有哪些条件?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什么?
73页第3题
先不出示括号里的要求。
点拨:根据条件你能知道什么?
这道题和前面的题目比,你有什么话想说?
怎么办?
可以画画图,用圆圈代表小朋友,带领大家一起画。
四、总结提炼(3分钟左右)
1.小组交流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提醒。
2.总结方法
相同的地方:从条件想问题
不同的地方:有直接列式的,有画图解决的,有一一列举出来的。
总结:不管是列式、列举、画图,我们都要从条件开始想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掌握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五、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
1.73页第2题。
提问:第2次弹起的高度为什么用“8÷2”?
2.73页第4题。
提问:根据“白地砖8行,每行15块”可以求什么?
为什么用120-70,就求到花地砖的块数了?(根据哪个条件?)
3.73页第5题。
提醒:每次是前一个的2倍,画的圆圈要一样大。
4.创编题:
任意选择下面的两个条件,说说你能求到什么?
图图有15张邮票;
哪鹅的邮票张数是丽丽的3倍;
丽丽有30张邮票。
提示:要找到有关联的两个条件才能求到适当的问题。
六、课堂作业(7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4个苹果的重量是500克,一只菠萝的重量比4个苹果的重量还重50克。一只菠萝重多少克?
七、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2)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习用线段图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直观手段对于解决问题的辅助价值。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运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画图等方法辅助思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入题(6分钟)
1.自主读题,感知题意。
齐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
2.学生初步交流题意。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生根据题意绘制线段图。
当条件比较多、比较复杂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
提问:根据题意,你认为应先画哪种花的线段?接着呢?“黄花是绿花的2倍”该怎样表示?
“红花比黄花多7朵”可以怎样画图表示?
4.填写线段图,深入分析题意。
(1)填一填:把题中的条件和问
题填在书本第74页的线段图中;
(2)说一说:对照线段图和同桌
说说题意;
(3)比一比:你觉得线段图和文
字比,有什么好处?
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4.全班交流
交流题意,感受画图的价值。
小结:当条件特别复杂时,线段图是我们分析题目的好帮手。
二、自主解题(10分钟)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
导学单:
1.想一想: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出问题,必须先求出什么?
2.算一算:在课堂探究本上列式解答;
3.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
4.议一议: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和刚才相比,两道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活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2.全班交流
预设:
(1)要求出红花的朵数,必须先求出黄花的朵数;
(2)相同:都是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的朵数;不同: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球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拨与总结。
三、基本练习(5分钟)
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①先出示表示篮球和足球的线段图,学生提问并解答。
②再出示表示足球的线段图,学生提问并解答。
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该怎样解答?
增加一个条件后,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2.出示第(2)小题:
①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②比较不同问题是根据哪些条件提出的。
③集体交流
追问:这两个问题是分别根据哪些条件提出的?为什么一个问题是一步计算,另一个问题是两步计算?
四、总结提炼(3分钟)
1.小组交流
回顾刚才几道题的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在小组里交流。
2.集体交流
总结:在运用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的策略时,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帮助理解题意。
五、巩固练习(10分钟)
1.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三位选手都要游60米,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怎么比较谁快谁慢?
2.想想做做第3题
追问:要求出月季花的盆数,必须先求出什么?
3.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要求出成人骨头的块数,必须先求出什么?
引导课后进一步了解有关科学知识。
4.创编题:
45 30
15根据线段图中提供的条件编一道实际问题,并解答。
六、课堂作业(6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张叔叔今年44岁,李叔叔比张叔叔小8岁,王叔叔比张叔叔小6岁,( )最大,( )最小。
七、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十(1)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3分钟)
1.自我回顾
预设:从条件出发思考、列表、画图……
2.集体交流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了哪些好方法?
追问: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有什么好处?
二、练习提升(24分钟)
1.适应练习:第1题
(1)自主提问,同桌相互解答。
①想一想: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
哪些不同的问题?该怎样解答?
②考一考: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并请对方解答。
学生自主提问、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2)全班交流
追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
这几个不同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基本练习
(1)根据练习单整体练习。
练习单:
①做一做:在课堂探究本上完成
书本76页第2、3、5题;
②想一想:每道题先算什么?再
算什么?
③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
思考过程。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2)集体交流
一组汇报,其余同学提问补充。
3.应用练习:第4题
(1)小小解说员:学生介绍从表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讨论怎样求出到达建设路站后的人数?
(3)独立计算后三站的到站人数,集体交流校对。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鼓励其余同学勇敢补充、质疑。
追问:为什么始发站没有下车人数?
点拨:根据始发站的上车人数和建设路站的上下车人数,你能想到什么?
算出建设路开出时的人数后,接下来你又能算出什么?
4.创编练习
(1)工地上有135包水泥,用掉了35包。其余的每天用20包,还能用多少天?
(2)李老师买了15盒红圆珠笔,每盒8支。买的黑圆珠笔的支数比红圆珠笔少9支。
?
要求:第(2)小题先提出合适的问题再解答。
三、回顾总结(3分钟)
集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还有疑问吗?
四、课堂作业(10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小狗、小猫和小兔比赛跑步,小狗跑了352米,小猫比小狗多跑了19米,小兔比小狗少跑了8米。小猫和小兔谁跑得快?快多少米?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十(2)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达人(5分钟)
1. 一分钟口算大挑战: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八道口算。
2.集体交流校对:
(1)校对;
(2)统计成功挑战的人数,评出“口算达人”;
(3)交流错题,寻找错因。
教师巡视,了解整体的完成速度和正确率。
表扬成功挑战者,帮助做错的同学寻找错误原因。
二、练习提升(22分钟)
1.比较练习:第7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并解答;
(3)集体交流。
追问:求“梨有多少千克”用到了哪些条件?求“苹果有多少千克”呢?
比较:这两个问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不同?
2.应用练习
(1)根据练习单整体练习。
练习单:
①做一做:在课堂探究本上完成书本77页第8、9、10题;
②想一想: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小贴士:第8题可以请线段图帮忙理解题意。
点拨:
第8题:从“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第10题:从“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2)集体交流
一组汇报,其余同学提问补充。
3.开放练习:第11题
(1)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交流“一律半价”的含义;
(3)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交流校对;
(4)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追问:“一律半价”是什么意思?生活中购物时遇到过这种促销吗?还有哪些促销手段?
根据这些条件,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4.提升练习:思考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集体交流,讨论方法。
点拨:比较左右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5.创编练习
(1)小明家原来有22个苹果,妈妈又买来20个,这些苹果刚好够吃一个星期。小明家平均每天吃多少个苹果?
(2)小红今年16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8年后爸爸多少岁?
三、回顾总结(3分钟)
集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还有疑问吗?
四、课堂作业(10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一瓶果汁,连瓶重1050克,小刚喝了半瓶后连瓶重550克。原来瓶内有多少克果汁?空瓶重多少克?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间隔排列(探索规律)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2分钟)
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质疑。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间隔排列》,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自学例题(12分钟左右)
1.自主读题看图,感知题意。
出示教材例题情境图。
2.小组交流
1)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
2)数一数:数一数图中物体的个数,填在下表中。
小兔()只 | 木柱()根 | 夹子()个 |
蘑菇()个 | 篱笆()块 | 手帕()块 |
3)比一比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4)想一想: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讨论,并指定小组准备全班汇报,并做一定指导。
3.全班交流。
一个小组汇报,学生提问,互相补充,理解题意。
1)小兔和蘑菇(木桩和篱笆、手帕和夹子)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自由说,按要求操作后再交流。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全班汇报,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补充。
这里的每组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叫间隔排列。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作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三、练习。(10分钟左右)
1.生活中你还能找到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2.基本练习
书本79页练一练。
3.操作练习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
□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操作后全班交流。
怎么列式?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最少,在什么情况下○最多?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提醒。
四、回顾整理(3分钟)
1.小组交流:
回顾刚才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2.总结
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它们的数量可能相等,也可能相才差1;
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容易发现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生活中有很多规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五、创编练习(5分钟)
1.有12个女生排成一行跳舞,如果每两名女生之间插入一名男生,能插入多少名男生?
2.这12名女生变换了队伍,围成一个圆,现在能插入多少名男生?
用符号代替男女同学,画一画再列式。
六、课堂作业(8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每个手指缝间夹一支铅笔,两只手共可以夹住多少枝铅笔?
七、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平移和旋转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区分平移和旋转;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平移和旋转,能区分判断。
教学难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选择其中的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自学例1、例2(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例2中物体的运动及特点。
出示例题情境图。
导入:观察画面,你们知道火车是怎样运动的吗?电梯和缆车呢?像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
2.自学: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导学单:
(1)例题中六个物体分别是如何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2)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为什么?
(3)时间:5分钟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 物体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呢?
2.用一句话说说你理解中的平移和旋转。
导学要点:
物体平移或旋转时,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了。
追问:平移和旋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全班交流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
点拨:引导学生这样叙述:
××的运动是××。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一)适应练习
“想想做做”第1题
追问:剩下的树叶通过怎样的运动也能与绿色树叶重合?
(二)对比练习
“想想做做”第2题
点拨:
结合演示,理解“平移几格”的含义。
追问:你知道平移后的棋子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吗?
(三)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
(回顾方位知识)
(四)创编练习
移一移,说一说。
(1)向( )平移了( )格。
(2)向( )平移了( )格。
(3)向( )平移了( )格。
点拨:
两幅图在同样位置上的点,叫做一组“对应点”。
方法小结:1、找点;2、数格。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74~75页2、3、4、5、6、7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仔细观察图形,找出变化规律,想一想空白处处应该怎样填?
五.家作
1.《课课练》第61、62页
2.阅读《小数报》第 期第 版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轴对称图形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剪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对称现象,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
选择其中的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自学例3、例4。(15分钟左右)
(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明确例3中的图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先来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能根据我给的图形想象它的另一半,猜出是什么吗?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
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发现,以备交流。
导学单:
(1)看看例题的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2)将剪下的三个图形分别对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3)时间:5分钟
3. 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这样对称的特征?
(2)在折一折、比一比(教材107页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3)时间:2分钟
导学要点:
对折的方向:有时是左右对折,有时是上下对折,但对折后都能完全重合。
3、全班交流。
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强调关键词:① 对折,② 完全重合。
(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明确例4中剪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4情境图
导入: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轴对称图形?用什么办法可以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呢?(明确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印,可以围等。)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方法,以备交流。
导学单:
(1)怎样才能剪出这样一个松树图?
(2)剪出的松树图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为什么?
(3)时间:5分钟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剪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剪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导学要点:
强调:① 对折;
② 在合适位置画上图形的一半;
③ 剪下后打开。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基础练习】
(一)适应练习。
1.第84页试一试
追问:你能用不同的折法来验证长方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三角形呢?
(二)专项练习
1.“想想做做”
第1题——生活中的轴对称
第2题——字母中的轴对称
追问:为什么“紫荆花”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判断。
第4题——交通标志中的轴对称
点拨:判断时,不但要看标示外面的形状,还要注意标志里的图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找一找,独立思考后用线连一连。
(三)创编练习
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点拨:画时可先确定另一半的顶点,再连线。
(四)课外阅读题
读读“你知道吗?”
师: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看一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一下他们的奇妙与美丽。
四.课作。(8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76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2.提高题:
下面是镜子中看到的时间,请画出现实的时间。
五.家作
1.《课课练》第63页
2.阅读小数报第 期第 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平移、旋转、轴对称练习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平行、旋转和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动手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行、旋转和对称现象,领略这些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能区分判断。
教学难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
引入: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二、变式练习, 优化结构(预设25分钟)
1、基础训练
(一)判断运动类型
1、小红向前面走了3米。 2、树上的水果掉在了地上。3、汽车的轮子在不停地转动。
4、火箭发射升空。5、风扇的叶子在转动。
6、拧开水龙头。7、大风车在转动。
8、射箭运动员把箭射在靶子上。
9、小明推教室的门,门被打开了。
10、窗帘被拉开了。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开火车回答。
(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间先互相说一说,在指名回答。
强调:轴对称图形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
(三)下面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
点拨:平移是沿直线运动,旋转是围绕一个点或轴运动。
2、对比练习
导学单
(1)自己根据题目的意思先试着画一画。
(2)在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难题,和同桌交流你的问题,最好能想出解决的办法。
(3)时间:5分钟。
导学要点:
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指导学困生。
点拨:平移时,图形中的每个点都要移相同的格数。
3、提高练习
(1)画轴对称图形
(2)写出平移方向和格数
(3)镜子中的数学
点拨:镜子中的图形和现实中的图形左右是相反的。
(四)欣赏各种图片
(五)课作:《课课练》64页1、4、6、7
家作:《课课练》64页8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能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根据给出的没有均分的图形,估计部分约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冲突。(时间:3分钟)
1. 明确情境图中每种食品的数量及平均分成的份数。
出示:分食品的情境图。
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把2瓶饮料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2.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以圆形纸片代替蛋糕,同桌先讨论再动手分一分。
请学生到实物展示台上分一分的结果。
点拨: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
一半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小结: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
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
1. 认识
明确的写法
明确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示范的写法。
点拨: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2. 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用绳子或长方形纸表示的多种方式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实物投影上,备用。
|
3.小组交流。
|
4.全班交流。
分析实物投影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给予适当点评。
重点交流:1/4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涂色部分表示表示的图。
辨析: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表示吗?为什么?
启发:除和之外,你还想到了几分之一?
5.引出1/2和1/4的大小比较。
引申比较:1/8、1/2和1/4。
借助操作引导根据分数的含义进行思考。
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
【基本演练】
1.第88、89页想想做做第1、2、4题。
第1题导学重点:选择1~2幅图说说为什么填这个分数。
讨论第2题:都分成了4份,为什么有些图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表示,而有些却不能?
第2题导学重点: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才能用来表示。
第4题导学重点: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同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拓展练习】
1. 第8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从图上看,几个是1?1里面有几个?从图上你还能想到什么?
2. 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
启发:如果把黑板报的整个版面平均分成2份,那么《科学天地》大约是这样的几份?要想估计《艺术园地》大约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一,你可以怎样想?
3. 第89页想想做做第6题。
导学要点:
可以根据两张圆纸片中涂色部分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含义来思考,即“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创编练习】
1.估一估:下载了这份文件的几分之一?
导学要点:先估再用课件演示。
2.字帖中你能联想到哪个分数?
导学要点:答案开放。
3.猜一猜:有2根带子,哪根长?
四、课作。(时间:7分钟)
1.基础题:《补充习题》第78~79页第2~7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2.提高题:看图回答问题。
①占这个大正方形的( )。
②占这个大正方形的( )。
③占这个大正方形的( )。
④占这个大正方形的( )。
五、家作。
1.《课课练》第66~67页第 题。
2.阅读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产生很早,各文明古国的文化中都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最早使用分数的是12世纪的阿拉伯人海塞尔。15世纪后,欧洲逐渐形成现代分数记法。1845年,德摩根提出用横线“—”表示分数线,分数a 分之b记为,以利于印刷制版。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能自己创造出几分之几的分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时间:2分钟)
1.读一读: 、、、。
今天呀!有几位分数朋友想到我们班来做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分数卡片,指名读。
2. 认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几分之一。今天就要根据几分之一的知识,认识新的分数几分之几。(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自主建构。(时间:18分钟)
1. 认识四分之几。
(1)自学。
出示例3。
导入:同学们会折纸,会涂色吗?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各种涂法。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折一折: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
2. 涂一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涂出其中的1份或几份。
3.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有几个,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导学要点:
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几分就有几个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几。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们都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哪位同学的涂色部分是1份的?先和大家交流一下。
2.除了涂出的,还有不同的涂法吗?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有几个,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没有涂色的部分又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回顾我们上面折、涂和认识每个分数的过程,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
根据几种涂色的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2.认识几分之几。
同桌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3.比较分数大小。
出示例4。
(1)把两张同样大的纸平均分成8份,一张纸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另一张把其中的5份涂上颜色。
导学要点:分母都是8,怎样很快看出分数的大小。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1张8份涂了其中的3份的,1张8份涂了其中的5份,请大家想一想: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2)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组交流。
分母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
(4)全班交流。
师出示刚才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都平均分成了4份,1张涂了其中的1份,1张涂了其中的3份,再请学生比较从中发现规律。
三、内化练习。(时间:13分钟)
【基本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是怎么想的。
选择两个分数,追问:这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分?几分之几里面有多少个几分之一?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是怎么算的。
追问:里有几个?里有7个几分之一?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指名说是怎么想的。
点拨:分母是几,就表示每一份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知道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4.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指名说是怎么想的。
5.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指名说是怎么想的。
第5题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知道“谁吃得多些”,只要比较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三的大小就可以了。
【拓展练习】
1. 看一看生活中的分数。
一个轮胎,平均分成5个格子,取其中的4份,就是这个轮胎的( )。
一朵花平均分成5个花瓣,其中2瓣占( )。
2.下面图形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不能,你能想办法把它变成几分之几吗?
【创编练习】
小胖、小丁、小兰家各买了一个同样大的西瓜。
小胖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
小丁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
小兰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
谁吃的西瓜最多,谁吃的西瓜最少,为什么?
四、课作。(时间:7分钟)
【基础题】《补充习题》第80、81页第2~7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已知甲绳的长度是乙绳长度的,则乙绳的长度是甲绳长度的( )倍。(请画图表示。)
五、家作。
1.《课课练》第68页第1~7题。
2.阅读你知道吗。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法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3分钟)
1. 学生回顾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举例说明)。
例如:讲述八分之一、八分之五的含义。
学生自主汇报所学所得,如有疑、错,让学生们讨论解决。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认定学习目标为: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
1. 自主学习。
出示例题5,学生练习本上独立思考完成。
|
给予学生安静的思考时间,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教师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让学生预习书本例题。
2.小组交流。
教师参与学生间的讨论。
|
3.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根据交流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及老师给予质疑及适当点评。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列出算式后,说说列式的依据。
组织学生按例题要求在长方形里涂色,并指名说说涂色的思考过程。
根据涂色的结果,从图上学生不难得出计算结果,交流的重点放在联系算式的含义,解释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师演示分数算式的规范书写。
4.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然后同桌交流想的过程。
学生上讲台讲解,请下面学生质疑。
得数五分之一是怎么想到的?
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
【基本练习】
1.第9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后两题的思考过程。
2.第94页想想做做第2题。
相互核对批改。
3.讨论:
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计算这样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有什么诀窍?
导学重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明确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学生只要意思对可以,不必苛求语言规范。
【拓展练习】
完成第94页想想做做第3、4、5题。
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让学生列式计算。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创编练习】
一个花圃,用它的七分之二种月季,七分之三种菊花。小军说还可以再用这块地的七分之三种杜鹃,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画图说明)
引导:从图上分析,从图上你还能想到什么?
四、课作。(时间:7分钟)
基本题:《补充习题》第82页第1~4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提高题:已知十三分之A加十三分之B等于十三分之十一,那么A和B分别是多少?你能写出满足以上条件的多少组不同答案?
五、家作。
1.《课课练》第71、72页第1、2、3、4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上的相关内容。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课题:练习十一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巩固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一些简单分数的大小,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
3.用分数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所学和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用分数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3分钟左右)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再次走进分数这个大家庭里。(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1.请小朋友看大屏幕:你能用分数来表示这个月饼的吃掉部分与剩下部分吗?
用分数来表示月饼的吃掉部分与剩下部分,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读一读这两个分数。
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看谁还能举一举?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
3.举例分数,并复习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各部分名称和意义: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写在……表示……然后写分子,写在……表示……
二、自我整理,分块练习。(15分钟左右)
(1)分数的意义版块
出示:书本第1题图。
图中的分数能用涂色部分表示吗?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总结出涂色部分表示分数意义的方法。
1.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你为什么判断它是对的?它错在哪里?它又为什么错了呢?你是怎样想的?
2.组内整理和总结用涂色部分表示分数的注意点。
升华式追问:涂色后,在图中你还可以看到哪个分数?
3. 以第2副图为例,我们可以说红色的涂色部份是五边形的2/5,也可以说,空白部分是它的3/5。
4.学生完成书本第2题。
出示:书本第2题图。
重点板书:平均分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并说说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2)分数大小比较版块
出示:书本第3题图。
组织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
反馈,并集体订正。
1. 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学生数出涂色部分,并写出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并根据图示或者分数各部分的数字意义,比较分数的大小。
(3)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版块
出示:书本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分析错题原因,根据分数的意义说说,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注意点。
三、情境引新,共建网络(5分钟左右)
认真听情境故事,并利用分数有关知识,帮唐僧解决实际问题。
(1)四人小组讨论、商量。
(2)指名小组代表发言。
刚才我们把分数这部分知识又理了理,下面请小朋友用分数的知识帮唐僧来解决取经路上遇到的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次,唐僧师徒4人走了整整一天都没吃过一顿饭,肚子饿的咕咕叫,这时孙悟空不知从哪里拿来了三只大小一样的圆饼,他原本想孝敬师傅的,但师傅说:大家都饿了,还是平分了吧。你能帮唐僧来分一分吗?每个人能得到多少饼?
四、全班交流、总结提炼(2分钟)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复习了些什么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练习巩固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分数的表示和大小比较。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分子相同的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就大;当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五、自主练习(13分钟)
|
完成后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答案,并统计正确率。
六、总结提炼。(2分钟)
组织学生总结本课收获。
七、课后作业安排:
完成相应教辅练习。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课题:多彩的“分数条”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以及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丰富并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抛正方体选择分数,根据分数选择彩条,以及根据需要将彩条进行等量替换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条件的随机性,逐渐增强对分数大小的判断力。
3.使学生在制作彩条、合作游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丰富与多彩,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比较感受各个分数与“1”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将彩条进行等量替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约2分钟)
+= - = - =
1- = - = 1- =
- = -=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同分母加减法的思考过程。
二、自学。(约8分钟)
1.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明确如果用指定长度的直条表示1,那1/2,1/4,1/8和1/16该是多长的直条?
(2)思考:1里面有几个1/2?有几个1/4,1/8或1/16?
导学要点:学生思考的这个过程事实上是把分数的已有认识进行初步的抽象。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拿出表示“1”的直条,折一折、说一说怎么用这个直条表示出1/2,1/4,1/8或1/16。
(2)回答思考:1里面有几个1/2?有几个1/4,1/8或1/16?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展示小组交流结果。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1”和1/2,1/4,1/8,1/16之间的联系,或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等量替换。
三、抢“1”游戏。(约10分钟)
1.组织学生通过示范讲清游戏规则。
(1)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白色直条里面。
(2)谁先把自己的“1”正好铺满,谁就赢得1分。照这样玩5次,得分最高的人获胜。
提示:游戏中有谁先掷正方体,可以自主约定,也可以通过抛硬币等方法随机确定。
规定:(为增加趣味)抛出正方体后,先根据抛出的分数判断相应的分数条能否铺得下,判断正确的,这次抛出结果有效;判断错误的,本次抛出结果无效。
提醒:有时抛出的分数有可能比白色直条剩余的部分大,而出现这种情况时本次抛出的结果视为无效。
2.同桌之间进行比赛。
四、清“0”游戏。(约10分钟)
1.宣布游戏规则。
(1)用两个1/2的彩条把“1”铺满。
(2)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
(3)谁先把图中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赢1分。照这样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
提示:从1/2中里面拿走1/4,1/8或1/16时,需要先用不同彩条的组合去替换1/2,而替换的方法是多样的。
规定:(为增加趣味)从一条彩带中拿出一部分后,还要说出剩下的是几分之几,说对的,可以多1次抛正方体的机会;说错的,暂停1次抛正方体的机会。此外,如果最后一次抛出的分数比剩余的彩条大,本次抛掷结果可视为无效。
五、回顾反思。(约2分钟)
通过游戏,你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
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1)分数与“1”有什么关系?
(2)1/2,1/4,1/8,1/16之间有什么关系?
(3)对分数的大小又有了哪些认识?
(4)为什么要通过抛正方体确定选择哪个分数条?
(5)怎样看待输赢的结果?
六、练习。(约8分钟)
1.适应练习。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6份,爷爷吃了它的一半,是这个西瓜的
几分之几?
2.综合练习。
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同学打扫学校操场,三年级打扫了操场的2/6,四年级打扫了操场的3/6。
①三、四年级共打扫了操场的几分之几?
②操场还剩几分之几没有打扫?
『提高题』
你能想到几种填法?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课题:期末复习(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整十(百)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能正确快速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正确率达到85%以上,运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以及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不断增强反思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10分钟)
全班交流:
1.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说说我最感兴趣的内容。
3.说说本学期我学得最好的内容。
4.说说我觉得学习中有困难的内容。
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全班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
二、练习。(20分钟左右)
(一)【基本练习】
1.期末复习第1题。
口算。
说说是怎样口算的,突出口算方法。
2. 期末复习第2题。
时间2分钟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统计正确率,对错误的进行分析。
(二)【对比练习】
3. 期末复习第3题。
列竖式计算。
完成后说说第一组三题的区别。
点拨:明确笔算时乘的顺序、积的定位和进位规则。
提示:进位怎么处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
1、期末复习第5题。
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点拨:小红、小丽和小华一共有3人,就是求3个450相加是多少。
2、期末复习第6题。
分别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点拨:一判断哪个年级安排在多功能教室比较合适,二估算时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来思考。重点引导三年级人数的估算方法。
3、期末复习第7题。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点拨:要求剩下多少棵没有浇,先要求出一共浇的棵树,根据哪两个信息可以求出。
(三)创编题:
幼儿园准备买7张课桌,每张195元,带( )张100元的人民币比较合适。
三、布置课作:
《补充习题》第84、85页。
四、布置家作:
《课课练》第78、79页。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课题:期末复习(二)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快速的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与笔算,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正确率达到80%以上,提高运算能力。
2.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
期末复习第8题。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需要注意什么?
二、自主整理(10分钟)
1、知识整理单:
1.回顾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说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简单记录。
(1) (2) (3)
2.记录下我还有疑惑的地方。
2、小组交流:把整理出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全班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
三、练习。(20分钟左右)
(一)【基本练习】
1、期末复习第9题。
口算比赛,时间(2分钟)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统计正确率,对错误的进行分析。
(二)【对比练习】
2、期末复习第10题。
列竖式计算,完成后说说第一组的三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区别。
点拨:首位够除和不够除时,商的首位怎么确定?提醒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3、期末复习第11题。
选择后两题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点拨:明确验算的方法。(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
(三)【综合练习】
4、期末复习第12题。
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点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重点点拨第3小题,求羽毛球的个数就是求3个16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5、期末复习第13题。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点拨:求最多能穿多少个山楂,剩下的1个不能再穿成一串,所以要舍去。
6、期末复习第14题。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点拨:要求每个会议室里放多少盆,先要求出还剩多少盆,根据一共有60盆花,放在礼堂24盆可以求出。
(四)提高题:
1、( )72÷8,商是三位数,( )里最小填几?
2、( )72÷8,商是两位数,( )里最大填几?
四、布置课作:
《补充习题》第86、87页
五、布置家作:
《课课练》第78、79页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课题:期末复习(三)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能正确进行周长计算,正确率达到85%以上。
2.进一步理解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能正确进行有关的判断。
3.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做题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周长的计算,正确判断平移、旋转、轴对称。
教学难点:周长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长、正方形的知识(特征、求周长方法)(3分钟)
老师可以画出长、正方形的示意图。
二、成果分享,梳理建构。(7分钟)
自主学习导学单:
1.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有( )条边,( )个角,它的( )边相等,每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有( )条边,( )个角,它的( )边相等,每个角都是( )角。
2.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怎么求的?求周长跟长、正方形的什么特征有关?
3.完成数学书P100 15—16题。
小组交流要求:依次交流,及时补充和纠错。
老师巡视学生填写是否正确,对待后进生可以个别指导。
对待后进生提醒量的方法。
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15分钟)
1.一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2.在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铁皮上剪下的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分米,周长是( )分米。
3.用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可能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也可能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指导学生可以画出示意图,这样可以顺利解决。
4.完成下面的表格
长方形 | 正方形 | |||
长 | 宽 | 周长 | 边长 | 周长 |
12米 | 5米 | 10厘米 | ||
10分米 | 36分米 | 56米 |
5.用一段长70米的绳子,将一块边长是15米的正方形苗圃围一周,还剩多少米?
6.有一个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8米。一面靠墙,其他三面围竹篱笆。竹篱笆长多少米?
7.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点拨:画出示意图,有利于题意的理解。
四、平移、旋转、轴对称练习(5分钟)
1. 练100页的17题
(1)学生明确要求后独立完成。
提示学生平移、旋转的特点。
(2)交流反馈。
其中坐小火车和坐滑梯的运动是平移。
坐旋转木马和坐大转盘的运动是旋转。
2.练100页的18题
五、课作(10分钟)
《补充习题》的第88页
六、家作《课课练》的82页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课题:期末复习(四)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换算;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
2.通过复习,提高估算和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感受数感念的拓展及其价值。
3.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换算,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5分钟)
导入:通过阅读课本,你知道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什么内容?千克和克这单元你学到什么?认识分数这单元你学到了什么?
知识整理单:
1. 快速阅读书本第28——35页,第87——97页,简单记录你学到了什么?
2. 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
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醒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便于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练习(25分钟)
1. 基本练习
练习第19——21题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在小组内交流。
练习单:
(1) 完成书本第19——21题。
(2) 独立完成,完成后思考:单位为什么这么填?第21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交流:
(1) 汇报,校对。
(2) 这袋大米重“25千克”与重“25克”哪一个符合实情?这盒饼干重“500千克”与重“500克”哪一个符合实情?
(3) 要求平均每个橘子重多少克,先要求出什么?
提示:解题的关键是求出橘子一共重多少克?
2. 对比练习
(1) 完成第22题,说说每个分数的含义。
提醒:一定要说清楚是谁的几分之几。
(2) 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那空白部分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你有什么
发现吗?(同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的次数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数也越多,每份所占长方形的部分反而越小)
(3) 照样子说一说
3. 综合练习
(1) 完成第23,24题
(2) 全班交流。
4. 创编题
图中的阴影部分占全图的几分之一?
点拨: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第二题的两个阴影部分拼起来是哪个部分?
三、课作(10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90页第1,2,3题;第91页第5,6,8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你能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吗?
○○
四、家作
《课课练》第80页第一部分第4,5题,第二部分第1,2题,第三部分第3题;第83页第一部分第2,3,4题,第二部分第1题。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课题:期末复习(五)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以及相关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2.通过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寻找有用条件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600×5 34×2 900×8
2×33 300×7 32×5
400×6 26×2 700×5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口算方法,提醒不忘进位。
二、自主整理(5分钟左右)
小组交流内容:
1.把整理出的成果在组内进行交流形成小组成果。
2.说一说把自己编的题的思考过程;
3.你认为在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小组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
三、练习。(20分钟左右)
(一)【基本练习】
数学书102页第25~28题。
第25、26题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从哪些条件想起?先求出什么?
第27题强调: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个三角形三条边也一样长。
第28题说说根据已知条件知道了些什么?
【诊断练习】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 ?
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
第1-4题让学生比较问题的异同,解决时又有什么不同?
【综合练习】
1.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
让孩子说说先算到什么再算出什么?
2.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
3.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先独立逐个进行解答,然后再分别进行交流。
2、重点交流:
(1)诊断练习:解决过程有何异同?
(2)综合练习:你是如何思考的?
(三)全班交流,总结提炼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92页。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书本102页思考题。
引导思考:从第1棵树到第200棵树,一共有多少个5米?
发现:间隔的个数总是比树的棵树少1。
五、家作。
1.《课课练》
2.课外阅读。
↓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平台公众号发送消息
【251】这3个数字获取
长按关注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地址
http://jazpan.com/box/148.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